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我們這一代

我們這一代
我們這一群滇緬邊區游擊隊」的第二代,或是來到滇緬邊區、泰北的中華兒女們,雖然沒有和我們的第一代一樣,直接承受大時代的磨難、直接撐起半邊天,但我們卻是跟著長輩們一起吃苦、受罪的第一代。
我們的長輩們沒有罪,我們也沒有罪,我們卻得跟著長輩們,一起在中南半島的叢林中吃苦、受罪。
我們和全世界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一樣,我們從小跟著長輩們一起過著苦難的生活,我們不知道明天又變成什麼樣?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是希望?更不知道希望在哪裡?我們不敢想像未來怎麼過?更不知道自己將來的出路在哪裡?我們跟著長輩一天、一天過,一年、一年過。
我們穿著單薄的衣褲熬過每年的寒冬,冬天冷了,我們和長輩一起烤火取暖、烤粑粑吃,晨起讀書,我們提著小油桶做成的小火爐取暖,上課的時候,把小火爐夾在兩腿之間取暖,聽著老師講述五百義士的事蹟、三國演義的故事。
我們三個班級擠一間教室,炎夏到了,老師帶我們離開鐵皮屋教室,走進教室前方的樹林中,繼續上課、背誦課文...,老師們憑著個人的經歷和記憶,告訴我們一些外面世界的種種,我們坐井觀天,想像著大千世界的種種,也編織著許多的夢想。
小時候的我們,生活在世界的邊緣,世界早已經把我們遺忘了!但我們的長輩們,還是牽著我們的小手,引頸望著世界,我們和世界的距離,仿佛是從外星望著地球般的遙遠。
長輩們在苦難中渡過一生,我們在苦難中成長,長輩們為國家付出一生,能給我們的卻很少、很少!長輩們經常教忠、教孝,教我們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庭訓的時候,即使我們聽不太懂內涵,長輩們總是咬文嚼字地訓著我們,例如:
人看從小,馬看蹄早。
人無廉恥,百事可為。
掃地要按部就班
做事要一板一拍
要腳踏實地,不要頭削尖的鑽
要實實在在,不要當城隍廟的青苔--滑鬼。
凡事要按部就班,不要鑽頭覓縫
......
我們所認識的每個中文字,都是來自課本,我們看不到路名、街牌,也看不到商號招牌,更看不到電視內容,或是字幕文字,也看不到適合我們閱讀的課外讀物,有的只是全村在輪看的三國演義、武俠小說等書籍,這倒也充實了大家的生活。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有志青年都以從軍報國為榮,有的父親,幾年才回家一次,孩子只知道父親是嚴肅的軍人,父親沒時間陪著孩子成長,最近的親人,卻有著最遠的距離,有位兒時玩伴,他看到他父親路過,會驅前走到他父親面前站好,向他父親行恭敬的童軍禮,等他父親走過之後,他才繼續和我們玩耍。
有的孩子,在襁褓之中就失去了父親,即使父親已經壯烈為國犧牲了!即使父親已經為國捐軀了!孩子們也只知道父親死了!根本不知道為何而死?在那個年代、在那個地域,當然也沒有得到國家的照料。這樣的案例,我們當中,有很多孩子都是這樣的情形,他們的父親壯烈犧牲之後,卻只是與草木同朽而已!
我們的鄰居或是親友,有些在家鄉原本是旺族之後、名門之後,也是和我們一樣落難在中南半島的叢林之中,雖然他們也和我們一樣過著苦難的日子,但還是可以看出幾絲名門之後的風骨。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長輩們沒有太多的選擇,他們選擇宿命,選擇相信國家,選擇相信長官,他們赤誠效忠他們的長官,澈底執行長官的命令,他們願意為國家民族犧牲一切、付出一切!
我們和長輩們一起面對時代的考驗,雖然比承平時期成長的孩子要苦得多,但也讓我們直接承襲了長輩們堅韌的意志和堅強的個性,也就是:能伸能縮和不卑不亢的特質。這種特質能讓我們能在逆境成長茁壯,也讓我們有勇氣在茫茫人海中立足,並能與人廣結善緣,發揮我們的特點,為國家社會盡一己之力。

我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這裡卻不是我的國家!
1970年代末,我們聽到鍾鎮濤先生所演唱的:

誰都不能欺侮它
我生在這裡 長在這裡 這裡是我的國家
我愛護這裡 保護這裡 誰都不能欺侮
不聽巧言虛假 不容匪寇欺詐 大風大浪我們不怕
快快備好戰馬 這場聖戰要打 不惜任何代價
我生在這裡 長在這裡 這裡是我的國家
我愛護這裡 保護這裡 誰都不能欺侮

我們聽了感到萬分的矛盾,我們從小沒有國家認同錯亂的問題,也不曾置疑自己是不是中國人,但我們並不明瞭我們的身世和中華民國的關聯,竟是一段剪不斷、理不清的糾結,我們從小就熱愛中華民國這四個字,更熱愛青天白日滿地紅這面大旗,我們從小就對中華民國」有信心、有感情,不論環境變得多麼複雜,不論外界的威脅有多大,從小就認定我們的祖國就是「中華民國」。
儘管種種因素和國際壓力的原故,「中華民國」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我們一直朝著「中華民國」邁進,有的人越過千山萬水、克服萬難,就是要回到祖國的懷抱!就像急切投進母親懷抱的遊子一般!即使家中父兄沒有這樣的機緣,可以回到祖國的懷抱,但一家之中能有一位孩子回到祖國的懷抱,全家就算再勉力的接濟,也會感到萬分的快意!
即使後來有人入了泰國籍或是緬甸籍,也只能說:在法律上,他(她)們是泰國人或是緬甸人,但在情感上,他(她)們永遠是中華民國的國民。
我們的長輩們,他們因為有共同的目標而結合在一起,他們來自大陸各省,有的世居雲南,有的是先輩早年來到雲南落籍,有的是抗戰期間才來到雲南,有的是國共內戰才轉戰到雲南,我家原籍南京,先輩民朝初年隨平南大將軍來到雲南,從此,世代寄籍雲南,我們的身邊有很多人家,他們的祖先也不是雲南人,來到雲南之後,都寄籍雲南,雲南除了有超過半數的中華民族,還有各省寄籍的雲南人,因此,雲南除了有多元的文化,還有親切的南腔北調。
我們的長輩中,有些是國家的菁英分子,他們不論曾經讀過私塾,一般學校,或是軍校畢業,他們都有很好的學識基礎,如果不是國共內戰,他們在家鄉一定為國所用,並有一番作為,就像1949年來到台灣的那批菁英一樣,如果我們的長輩們也是回到台灣,他們也會投入復興基地的政經及國防建設,會和全國菁英一起創造台灣奇蹟,我們的長輩中,有幾位都已經回到台灣,因為國家需要,他們又重返滇緬邊區,無奈的是:這批菁英們,只是困在中南半島叢林中的好漢而已,他們一生奉獻給國家,後來國家卻沒有好好珍惜並為國所用,直到一位位老去、一位位倒下,不只是長輩們的遺憾,也是國家的遺憾、國家的損失。
這批菁英長輩們,後來投入教育,擔任我們的老師,在異域擔負起作育英才、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不論是在泰北或是緬北,數十年間,他們把他們所學、所知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在異域出生的孩子們,一樣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不致忘根、忘本。
我們得到這批菁英老師們的傾囊相授,對我們一生影響很大,在這批菁英老師們的調教下,當年的一位初中畢業生,已經可以立身處世了!後來,這批菁英老師們所作育的學子們,也沒有辜負這批菁英老師們的苦心,不論是繼承衣缽,或是創業,或是升學,或是懸壺濟世,數十年之後,早已桃李芬香,至少都是抬頭挺胸、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我們在不正常的年代中成長,我們來不及追求夢想、實現理想,回頭看看我們這一代的成長歷程,是歷史少見的一段奇緣,我們身歷其間,不論是走過的路、做過的夢、錯過的緣,回想起來,都教我們迴盪千回!
經過大時代的洗禮之後,我們從世界的邊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雖然世界曾經把我們遺忘,我們卻未曾放棄與世界接軌,過去,我們站在世界的邊緣看世界,現在,我們站在世界的中心看世界,我們終於回到正軌,即使已經邁入21世紀,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完全放下,我們對國家沒有怨,也沒有恨,過去我們始終不明瞭長輩們為什麼流落到中南半島?即使我們現在明瞭了,我們還是沒有什麼怨恨!如果我們有怨,我們也只怨自己為什麼要生在那個時代,如果我們心中有恨,我們也只恨自己為什麼長在中南半島的叢林之間。
因為長輩們流落到中南半島,我們吃了好幾十年的苦頭,才苦盡甘來,即使我們我們這一代已經年近50,或年過50,但我們還是放不下承先啟後的擔子,我們這一代大部分還在寄居國為生活、為生存而奮鬥,除了要迎頭趕上,還得顧及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傳承責任。

近年來,我們這一代已經深刻體認到長輩們,對我們的作育和再造之恩,我們願以反哺之心來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盡一份心力,希望中華文化一直在中南半島傳承,也希望中南半島的中華兒女們,能夠繼往開來,世世代代受人尊敬,直到永遠、永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