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勝利之光雜誌>694期向上人生單元的一篇報導

<勝利之光雜誌>694向上人生單元的一篇報導
<勝利之光>期數:694  刊登日期:2012/9/27
向上人生 撒光漢 保存史料 熱心服務
作者:周正平
撒光漢出生在泰北,18歲時,才由前「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以難胞身分保送來臺念書,他的父親是「滇緬邊區游擊隊」一員,兩次撤臺都是奉諭留下,所以從小就是在「滇緬邊區游擊隊」轄區成長,也目睹「滇緬邊區游擊隊」後半段的興衰和辛酸,而年幼時候的艱苦,讓他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出版二書    記述史實
  畢業於憲兵學校的撒光漢,民國96年底,20年的軍旅生涯,在汀州院區行政組組長任內光榮退伍。退伍之後,他馬上進入生涯的另一個階段,他覺得: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應該做一點服務奉獻的事情,或是做一兩件有意義的事情。因而,他寫了兩封信給父親的老長官和老戰友,也就是兩位泰北後期的精神領袖雷雨田將軍和陳茂修將軍,他向兩位前輩稟告:將要整理及出版《異域照片集》,要請兩位老將軍多多指教及提供資料及照片。他要以照片為主,簡介為輔,介紹「滇緬邊區游擊隊」的過往,很快地兩位老將軍就親筆回覆歡迎他隨時到來。
  撒光漢很快前往泰北就教兩位老將軍,並蒐集了許多第一手資料和照片,走了一趟泰北,他的感觸是:急!急!急!他得和時間賽跑,因為泰北地區的長者,已經凋零的差不多了!當時,雷雨田將軍已經93歲,陳茂修將軍也已經92歲,雖然他父親早已過世,但他希望這兩位讓他尊敬和懷念的長者,能夠看得到《異域照片集》的出版。
  回來之後,他夜以繼日的整理資料和照片,很快擬訂了撰寫方向,也就是用照片及簡介,把「滇緬邊區游擊隊」官兵在滇緬邊區及泰北,默默奉獻和相忍為國的事蹟,以真實、平實的角度,用心、用情把這一段過往記述下來,期留下不該被磨滅的一頁。
  撒光漢在一年之內完成蒐集、整理、撰述到出版厚達446頁的《異域照片集》,他隨即以航空掛號郵件,寄到泰北給雷雨田將軍和陳茂修將軍指正,並一路追蹤郵件,直到兩位老將軍都收到書了,他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此刻,他又心有所感地想到已經過世的父親,若父親還健在,或是天上有知,也一定很欣慰。
  很快地,撒光漢收到雷雨田老將軍的親筆電報(傳真)及陳茂修將軍的親筆來信肯定。雖然他已經為「滇緬邊區游擊隊」官兵,留下不該被磨滅的一頁,但撒光漢仍覺得有些遺憾,就是未能把一些真實和感人的故事納進來,在遺憾之餘,他決定再寫一本《異域故事集》,這一本故事集將以文字為主,照片為輔,來呈現整個大時代中,一些真實和感人的小故事。
  執著付出    感動人心
  撒光漢憑著個人的能力及財力出版了這兩本書,他還設了一個名叫「異域照片集」的部落格來推廣這段過往;更在泰北致力華文教育,爭取泰北學生獎助學金,同時協助幾位孤軍後裔辦理身分證明,並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
  今年6月,桃園縣政府觀光行銷局主辦的「龍岡米干節活動」,他不僅義務參與「異域過往」的整理,還義務擔任解說員。大溪頭寮「經國紀念館」二樓,陳展的「經國先生與滇緬邊區游擊隊官兵」,內容就是由撒光漢所撰述。
  雖然才退伍4年多,撒光漢已經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也感動了許多人,甚至連國防部高部長也在他的執著和努力下,發函承諾:「本部將於爾後國軍歷史文物館遷(擴)建後,將滇緬邊區游擊隊作戰之事蹟,納入整體規劃,以完備保國衛民史實,見證國軍犧牲奉獻之忠貞志節。」
  雖然年代已經久遠,雖然早已事過境遷,但那段「滇緬邊區游擊隊」官兵的過往,卻深深影響了撒光漢以及和他一樣命運的同胞,他們的父執輩,在中華民國最黑暗的年代,用生命和鮮血赤忱擁護中華民國政府,並實際執行反攻復國大任,為他們熱愛的中華民國,付出了寶貴的青春,甚至犧牲生命,或是半生流落異國他鄉,這一段和中華民國息息相關的過往,過去只是民間流傳的片段故事,撒光漢正努力讓這些故事,走進國家歷史的篇章,甚至走進教科書。

令人動容的理由

令人動容的理由
我正在為泰北地區徵求志工老師,希望能徵求到有意到泰北服務的志工老師,希望大家一起為中華文化在異域傳承盡一點心力。
我趁退輔會主委來寒舍關懷時,請退輔會協助於榮光雙周刊徵求志工老師,現在已經得到回響,我也應退輔會的邀請,至退輔會說明需求及服務細節。
今天,我接到一位退休老師的電話,他說:他們夫婦都是退休老師,他們願意到泰北服務,希望多瞭解一些資訊。
我馬上想起:有一面之緣的作家汪詠岱女士,以及她已經教職退休的姐姐,因為,她們姐妹多次到泰北擔任志工老師,她們姐妹常常捐助泰北,尤其是汪詠黛女士,她的稿費、版稅都是捐給泰北。
2010102日汪詠黛女士還邀請興華中學楊成孝校長出席她的新書發表會。 
我把聯絡電話給了他們夫婦,請他們先向汪女士姐妹們,分享一下到泰北奉獻的經驗。
這位先生,他還講了一個他一定要去泰北服務奉獻的理由,我聽了熱淚盈眶......
他說:他也是老軍人,在大陸易幟前夕,他們從老家湖北轉戰到四川,在瞬息萬變之時,他和袍澤們討論下一步該怎麼走?他建議大家說:絕對不能往東邊走,往東邊走,只能跳太平洋!大家最好往西南走。
很多人聽了他的建議,往雲南方向走,甚至進入了滇緬邊區......
他自己在陰錯陽差之下,輾轉來到台灣,幾十年來,他一直良心不安,一直覺得愧疚!他自己在台灣過著美好的生活,有一群人聽了他的意見,往西南走,進入滇緬邊區,甚至可能流落到泰北...
他覺得,雖然是大時代的悲劇,但這輩子他一定要為他所說的話做一些贖罪,他和他太太要到泰北去當志工老師,為他當年老戰友的後代,盡一些心力......
為了讓他們夫婦更瞭解泰北,我今天就寄上一本拙著「異域故事集」,請他(她)們指正,也向他(她)們致敬! 

「異域照片集」內容摘錄


「異域照片集」內容摘錄
壹、編撰緣起及序言
貳、1949年~2009年「滇緬邊區游擊隊」經緬甸到泰北60年大事記
參、經緬甸到泰北各時期照片集
一、滇緬邊區游擊隊時期照片集
二、第一次撤台照片集
三、第二次撤台
四、早期的美斯樂照片集
五、美斯樂的志松堂
六、會計補習班照片集
七、段希文將軍蒞臨密額前線視導照片集
八、16國駐泰國武官蒞臨密額前線訪問照片集
九、泰國國務院長堅塞上將蒞臨密額前線視導照片集
十、清萊市區的寧靜轉變照片集
十一、官員、外賓慕名前來密額訪問照片集
十二、見證史實的幾份文件
肆、美斯樂簡介
伍、美斯樂各時期風貌照片集
陸、美斯樂各時期軍民生活照片集
柒、興華中學簡介
捌、興華中學照片集
一、興華中學老校區照片集
二、興華中學原校區照片集
三、興華中學新校區近年照片集
四、興華中、小學各畢業班照片集
五、早期回台升學同學與創辦人段希文將軍合影照片集
六、興華中學各時期師生照片集
玖、萊弄山戰役簡介
拾、萊弄山戰役照片集
拾壹、考柯、考牙戰役簡介
拾貳、考柯、考牙戰役照片集
拾參、密額前線簡介
拾肆、密額村各時期照片集
拾伍、泰皇恩典與台灣同胞仁助
拾陸、美斯樂旅遊食宿照片集
拾柒、由衷的感謝
拾捌、後記
拾玖、自述
貳拾、照片來源及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版權頁

「異域照片集」編撰後記

「異域照片集」編撰後記
60年的寒暑,折磨掉多少英雄好漢? 一甲 子的歲月,又埋沒了多少英雄好漢?叢林之中的歲月,不是一天一天過,而是一天一天熬!多少英雄好漢們的鬥志,在叢林中,隨著日出而燃起希望,又隨著日落而漸漸消沉!多少英雄淚,在夜幕中愴然涕下!無盡的顛沛流離、一次又一次的生離死別,一切只能隨緣!一切只能聽天由人!
60年來,他們猶如旅人一般,為了追求理想,他們浪跡天涯。旅途中,多次打擾了緬甸,打擾了寮國,也打擾了泰國。原本只想借道出門,等理想實現以後,再借道返鄉。最後,卻成了遺落他鄉、有家歸不得的遊子!
流浪期間,他們頭頂青天、氣拔山河!他們的青春在異域綻放!他們的氣概在異域奔放!他們勝利的歡呼聲,由異域傳遍了五湖四海!鼓舞了民心士氣!他們默默為苦難的國家奉獻、犧牲!自己默默承受一切苦難,也為寄居的國家奉獻、犧牲!曾經在異域叱吒風雲的好漢,一路走來,風骨不減當年,如今,一個數著一個凋零!
健在的老者,還在用他最後的力氣,訴說著60年的滄桑歲月,隨著當年際遇,時而高亢,時而悲憤,時而低沉。接著,老者脫下了帽子,搔了一下稀疏的白髮,嘆了一口氣,喃喃道來:老了!老了!
60年的滄桑,可以放下,卻不能忘記。60年的苦難,一切都是命?還是運?是太忠?還是太愚?老者都不在乎!只挺直身子,拍著胸脯說:不愧於天,不怍於地,更無愧於國家、民族!
有的老者,已經完全走出了過去。太多的過往,對老者來說,都是一片空白。甚至連鄰家長大的孩子都不記得了!孩子再怎麼認真自我介紹,老者只是一臉苦笑,揮揮手,大聲說:不記得囉!
雙眼迷濛的老者,望著到訪的遊客,分不清是來自海峽那一邊的中國人?只覺得長相都很面熟,老者揮揮手,用他那顫抖的聲音問了一聲:大家好!
60年過去了,他們為苦難的國家,到底付出了多少?已經不是天文數字可以概估,也不是幾篇故事就可以表達,也不是現在或未來的幾個人可以評斷。這一段苦難的血淚史,沒有辦法走入歷史的篇頁,但可以深入人們的記憶。筆者誠摯的期盼,請大家一起記住這一批炎黃子孫苦難的血淚史!也請所有的炎黃子孫們,大家一起努力!讓歷史不再重演!讓悲劇不再發生!

一顆產自大陸西南的種子
沿著瀾滄江
朝著南方
一路漂流
漂進了
湄公河流域
在暹羅古國的水域萌芽
停滯了十八年
一個偶然的契機
衝出了激流和漩渦
漂進了茫茫的大海
經過茫茫又漫漫的漂流
又一個契機
漂進了蓬萊仙島的海域
這一顆剛萌芽的種子
沖上了蓬萊仙島
接著
落地生根、崢嶸頭角
身邊長了另一棵小樹
樹種來自山東煙台
是土生土長的第一代
兩棵小樹
相互扶持之下
逐漸成長、茁壯
長成了健康的大樹
數年之後
長出了
兩枝茂盛的枝芽
二十年後
這棵大樹
全了忠孝
也圓了槍桿世家
幾十年後
兩棵老樹
將在
蓬萊仙島的土地上
逐一凋零
一切
塵歸塵
土歸土

美斯樂簡介


美斯樂簡介

蜿蜒的美斯樂大街。
          群山環抱、美麗的村莊──美斯樂。她,是泰北的明珠。
       她,秀外慧中。她,在世人面前,揭開了神秘面紗之後,讓世人驚嘆她的堅、她的韌、她的美、她的媚。
       「美斯樂」,這個令遊人流連忘返的地方,海拔1,100公尺,終年氣候宜人,不論長住或小住幾天,都會讓人精神清爽、愉悅,離開以後,還會期待下一次的邂逅。
       「美斯樂」猶如當地滿山遍野的櫻花!歷經幾番寒徹骨之後,綻放出傲人的花朵,撲鼻的芳香,純樸的原味。她!是識途遊人踏尋的地方!她!是泰北地區的「香格里拉」。
      「美斯樂」行政劃分上是一個鄉,設有鄉長及鄉民代表會,隸屬清萊府美發龍縣。美斯樂鄉下轄13個村莊,全鄉總面積約72,045萊(約115.26平方公里),全鄉居民約1,588戶,居民人數約15,000人。
        美斯樂村共有居民約800戶,居民人數約8,000人。村內有銀行1家,飯店及民宿10間,24小時便利商店(7-- ELEVEN1家,網咖2家。另有泰北義民文史館1座,皇家廟宇1座,清真寺1座,教堂1座。住宿方面,可以選擇林間小屋,附設游泳池的飯店,或是平價的民宿。行的方面,有出租摩托車服務,每天只要泰幣200銖,另外也可以選擇騎馬或騎騾,每天只要泰幣500銖,有一位名正言順的馬夫,為你(妳)牽馬,伴隨答答的馬蹄聲,讓你(妳)高人一等,在美斯樂的街頭巷尾,威風一番,滿足一下故事書裡的情節。
       美斯樂村主要農作以種茶為主。隨著引進台灣茶種及製茶技術之後,茶葉品質已大幅提升。與台灣茶品相較,已屬伯仲之間。美斯樂的茶葉,是遊客伴手土產的首選。另有咖啡、蜜餞、茶具、手工藝品、油炸竹蟲等,都頗受遊客的喜愛。
       美斯樂村的漢人,完整保留了中國人的風俗習慣,融入了泰式的風土民情,展現出華人社會的另類風情。在這裡可以好好品嚐各式雲南、南洋口味及著名的美斯樂茶。茶餘飯後,晴天的傍晚,可以眺望天邊絢麗的雲彩。夜晚,滿天星斗,可以和身邊的人兒,一起數星星,一起尋找牛郎織女,也可以看一看,移動中的人造衛星。下雨的季節,可以好好體驗,猶如熱帶雨林中的降雨,豐沛的雨量,所有植物,經過洗刷之後,一片綠意盎然,讓人沉醉山林之間。雨後,在半山之間飄過的片片雲霧,讓這座美麗的村莊,忽沉忽現,猶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夜晚的「美斯樂」真是分外美麗!雖然不算是萬家燈火,幾百戶的村莊,燈火蜿蜒在山巒之間,越晚越美麗!遊客給夜晚的「美斯樂」另一個暱稱──小香港。
      美斯樂,這一座寧靜的村莊,經過一連串的蛻變之後,除了有個響叮噹的名聲以外;不一樣的風土民情,可以讓遊客細細體驗、深入探索。有機會在這裡小住幾天,經過另類接觸、細細體驗之後,你(妳)一定會同意:
秀外慧中的美斯樂──
她,確實是泰北的明珠。
她,確實是泰北地區的「香格里拉」。
她,確實是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興華中學簡介


興華中學簡介


興華中學原校區。  
       19643月段希文將軍率領第五軍及眷屬,移至美斯樂建立基地。百廢待舉之中,段希文將軍仍指示:為復興中華文化、教育後代、培植英才,將不計一切困難,全力創辦小學及初中。
       196410月第五軍(當時代號為5131部隊)即於美斯樂成立「光華中學(後更名為興華中學)籌備委員會」,邀請軍中幹部及地方仕紳擔任委員。
       1966年初「興華中學及附設小學」於美斯樂正式創立,草創之初,學生僅數十人,老師由軍中文士及地方仕紳擔任。段希文將軍期勉全校老師,以「有教無類、不分地域、造就人才」為宗旨。不收學雜費用,並製發全校學生制服,清寒而品學兼優者,另發給副食。
興華中學原校區時期,熊定欽校長(第三排中) 暨全體 老師。
       由於創辦人段希文將軍全力支持校務及教學推展,老師們個個教學認真。「興華中學」的名聲,很快就傳遍了泰、緬地區。許多華人,由千里之外,或騎馬、或走路上山,將子女送來美斯樂興華中學就讀。一時之間,連校舍都不敷使用,外地學生還須寄住一般民宅。適合寄住的民宅,一戶擠了很多外地來的學生,好不熱鬧。全盛時期,全校學生千餘人,一片欣欣向學。
       外地來的學生,有的遠從緬北下來,有的遠從曼谷上來,有的緬文或泰文已有基礎,年紀也較大。為因材施教,小學部特別為這些學子開設補習甲、乙、丙三個班,各班以加強中文為主。補習丙班於一年兩學期,上完小學一、二年的課程。補習乙班於一年兩學期,上完小學三、四年的課程。補習甲班於一年兩學期,上完小學五、六年的課程。讓這些年紀較大的學子們,三年之後,即可升級就讀初中一年級。
       興華中學初中畢業的學生,每年都有公費名額保送回台灣升學,品學兼優而家境清寒者,段希文將軍另提供回台相關旅費。
       1985年因為政治因素,將原「興華中學」校區,移交泰文小學使用。1985年至1993年間,共計停校八年。期間,雖有部分家長請老師以補習方式,來延續中華文化的香火,但由於時數有限、科目不全,程度不高,又沒有文憑,不論升學或就業,都受到極大的影響!對於當時屆齡受教的學生,無法在學校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其損失及影響更是難以估計。
       其間,興華中學復校的方案,在地方人士、校友四處奔走、出錢出力,以及僑委會多方協助之下。1993年「興華中學」在各界期待之中,於新校區復校,中華文化的香火,在異域又得以傳承、延續。
興華中學新校區。
       復校以後,一切從頭。依舊本著段希文將軍創校理念──「有教無類、不分地域、造就人才」為宗旨。復校後的「興華中學」,在各方人士、校友、地方仕紳、全校師生的支持、灌溉與努力之下,度過了復校初期的艱困考驗!如今,興華中學及附設小學、幼稚園,已稍具規模,全校師生超過500人,學生人數還不斷增加,為因應校舍不足的問題,目前正籌款準備增建教學大樓,期待企業家、慈善機構、熱心人士、歷屆校友能踴躍捐助。
       興華中學創校迄今,已逾46年,歷任校長、老師們,個個兢兢業業、誨人不倦。歷屆同學們,珍惜在異國接受中華文化薰陶的寶貴機會,不論晨昏,在教室之中,或在山林、茶園之間,書聲朗朗,此起彼落。三更燈火五更雞者,大有人在。此情此景,最為歷屆畢業校友追憶與懷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風吹吹,水流流,學問不得不追求。」等等...可說是當時大家最流行的座右銘。
       46年前,「興華中學」是泰北首創的華文學校,不僅輝煌一時,更是作育英才無數!歷屆畢業的校友,早已在泰、緬及中、港、台地區嶄露頭角。有的是泰北部分華文學校的老師、校長,有的自行創業,有的是公司的重要幹部,或是高階管理人員。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有興華中學的校友。46年後的今天,興華中學的畢業校友,不僅是各界的中堅分子,甚至是各界當家作主的重要骨幹!
       「興華中學」不僅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搖籃!更是異域孩子明亮的燈塔!「興華中學」不僅是段希文將軍實現,在異域傳承中華文化的地方,「興華中學」更是幫助許許多多家庭脫貧的乾坤!山林之間美麗的美斯樂,巍巍興華中學明亮的燈火,浩瀚中華文化傳承的香火,將隨著泰北的安定、繁榮、進步與中華文化的崛起而更勝從前!
在泰國國旗下,光明正大地延續中華文化的香火,是多麼複雜而又難得的際遇。

密額前線簡介

密額前線簡介
密額村這30間鐵皮屋就是泰皇犒賞萊弄山戰役有功官兵的房子。
    「萊弄山區戰役」在1970年底獲得第一階段勝利後,泰國政府答應以泰皇犒賞有功官兵名義,將在前線為第5軍及第3軍,各建造30戶小樓房,地點由第5軍及第3軍指揮官選擇、決定。
        當時,第5軍指揮官張鵬高將軍率筆者父親、傳令等一行人,由駐地回勒起程勘察未來眷屬的住地,來到密額現址,張指揮官覺得旁邊還有條小河,應該還滿方便的。隨即,用他的手杖一指──「就這一塊!」密額村就這麼樣的從地球上冒了出來!
     「密額」這兩個漢字,是由當時第5軍前線指揮部參謀, 施沛霖 先生所建議的。  先生能寫一手好字,密額小學校尚未建蓋之前,先在指揮部餐廳開班授課時,  先生就是當時唯一的老師,當時,筆者是三年級的學生,是當時最高班級,同學大多是部隊裡較年輕的士兵,他們年紀比我們大了好幾歲,大家擠在正方型餐桌上,一、二、三年級混在一起上課。低年級上課的時候,高年級的自習,高年級上課的時候,低年級的自習。餐廳門口吊了一發57砲的砲彈殼,中間那根導管,剛好可以用來敲打砲彈殼,這也就是我們上下課的鐘聲。
        直到有一位華裔商人,捐了一筆錢給泰北地區,指定要用在教育方面,密額村分到了泰幣1萬銖。
        泰幣1萬銖,對當時一般人來說,算是一筆大數目。但要蓋一所學校,還是非常克難。在選定了校址以後,接著調查具有木匠背景的官兵,除了花錢買屋頂鐵皮、水泥、鐵釘、工具外,其他將由木匠官兵從無到有來完成。指揮部直屬砲兵排,有一位名叫孟比的士兵,他的木匠技藝比較好,由他來帶班,他是緬甸籍的,筆者曾跟他們學了幾句簡單的緬甸話。他們將負責一切建蓋工程。他們到處尋找適合的大樹,最後在密額村外,也就是另一個傜族村內,找到一棵適合的大樹,是一棵大約要兩人才能合抱的老樹。準備鋸倒、分裁後,作為蓋學校及課桌椅所需的木料。他們回來報告後,指揮官責成筆者父親前去找傜家寨的「頭人(村長)」協調,筆者跟著父親同行。剛開始「頭人」一聽說要砍那棵老樹,他很捨不得地說:那是一棵很好的樹,我們都捨不得砍!父親再次說明是要用來蓋學校,將來你們村裡的孩子,也可以送來讀書!他才欣然同意了!
        當時,傜族村裡還沒有學校,他們自稱是大唐人,用漢文。他們會從遠方請懂漢文的,來各寨巡迴當「家教」。他們的教材用毛筆手寫,再用針線裝整成冊,舊版教材的前兩句是:「皇帝在北京,道理天下用。」新版已改為:「皇帝在曼谷,道理天下用。」
        隔年,在密額小學原址蓋了一大間校舍,兩側是兩間大教室,中間是老師休息室。一、二、三年級一間教室,四、五、六年級一間教室。雖然同一間教室,也是低年級上課的時候,高年級的自習,高年級上課的時候,低年級的自習。至少同學們已經有了新的課桌椅,比在油油膩膩的餐桌上上課乾淨、幸福多了!搬到新校舍後,低年級班,多了好幾位傜族同學。
        學校的操場,是由各部隊派兵挖出來的!籃球場是由官兵捐錢買水泥建出來的!砂石由河裡撈,籃圈用買的,籃球架由木匠官兵用木材釘製而成!當時,雖然一包水泥才泰幣20銖左右,以當時的條件來說,水泥還是十分珍貴,也怕不夠用!因此,官兵在和水泥的時候,放了太多不用錢買的砂石,最後勉強完工。
        籃球場啟用後不久,密額村舉辦了一次大型的籃球比賽,各部隊菁英都來組隊參加,有「自強隊」、「七九隊」、「八八隊」、密額小學組了「密小隊」等等,白色內衣就是各隊的球衣,還自行用紙板刻字,在內衣上用油漆印了隊名。
       比賽當天,所有的長官都來了!還有一批「公共的」啦啦隊,由戴光宇指導員帶領著大家,一起為各球隊加油!大家一起歡呼‧‧‧「小橋流水嘩啦啦,自強球隊打得頂呱呱,呱呱叫!叫呱呱!」、「自強隊加油!」、「七九隊加油!」、或是「八八隊加油!」、「密小隊加油!」等等,當天的加油聲響徹雲霄!現場士氣高昂,一片熱血沸騰!雖然各隊的球技不高,但這可是這些官兵離開美斯樂後,第一場不用扛槍上場的「戰鬥」!真是熱鬧極了!
       村裡有了一座籃球場,打籃球,是當時官兵、居民及學生最熱衷的運動。也由於大家的熱烈投入,不到一年,水泥含量不足的球場,在年輕氣盛官兵及同學活力四射的「鐵蹄」下崩碎、報廢了!不久就長出許多雜草來!
       密額村有一條小河,誠如張鵬高指揮官所說,還滿方便的!軍民的飲水、洗菜、洗衣、洗澡、娛樂、休閒等問題,統統都解決了。河邊挖個小井,就可以飲用。在流動的河水中洗菜、洗衣、洗澡, 三兩 下就清潔溜溜,還真是方便極了!不論老少,一根釣竿,就可以打發一整天,晚餐還可以飽食一餐河裡的鮮魚。
小河,更是當時孩子們的快樂天堂。放學回家,書包一丟,大家都往河邊跑,從不厭倦。可以釣魚、抓蝦,也可以戲水。冷了,上來曬一曬,熱了,跳下去泡一泡。 梁自元 老師上午剛教唱的兒歌,放學後,馬上就在小河邊迴盪,此起彼落‧‧‧「小河的水,輕輕地流,歡笑聲充滿了小河兩岸,小朋友們,大家一起來!你們游泳,我們唱歌,嘻嘻哈哈哈嘻嘻,大家多麼幸福!玩玩耍耍,大家多麼愉快!」
當時的密額村,是一片原始森林,到處都是古木參天,有的要兩、三人才能合抱。雨季的雨量非常豐沛,下雨的時候,大雨從這片森林,飄到另一片森林,再飄到村子的鐵皮屋頂,嘩嘩啦啦,此起彼落,孩子們用兩手一摀一放自己的耳朵來打節拍,雨中作樂,真是不亦樂乎!
後來,所有部隊移駐密額村周邊各主要山頭鎮守,當時密額村還沒有公路,所有後勤補給,都是由兩架武裝直昇機來運補。有時隔日來運補一次,有時候天天來。初期,連活體豬隻也是裝在藤籠搭機運來,可說是一路尖叫而來! 
當初,筆者一家搬到密額時,和其他鄰居一起,先由美斯樂搭車到昌孔,再由昌孔搭武裝直昇機到密額。直昇機兩側各架了一挺50機槍,為方便機槍手隨時可以射擊,兩側機門一路上都不關。為了多載點東西,連椅子也收了起來。人只能坐在物品上面,一路搖搖晃晃。途經萊弄山附近,右邊那位駕駛向我招手,我搖搖晃晃的走到他旁邊,他指了一指,然後大聲跟我交談,飛機的引擎聲很大,我完全聽不到!只好向他點點頭。但我懂他的意思,他在告訴我:這些地方就是你爸爸他們打仗的地方!
由於直昇機一次只能載約500公斤的大米,還須派一架偵察機先來偵察,再派兩架轟炸機護航,成本很高,速度也比較慢。因此,大量補給時,也會以大型運輸機來空投。聽到要來空投,也是當時孩子們最期待和最高興的事!大家可以歡樂一整天!
空投當天,一早,孩子們(也有一些大人)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容器,跟著部隊的士兵們一起來到直昇機場附近待命。一天要空投幾百包大米,只有一架運輸機會來回空投,所以,要到下午三、四點才能完成任務。
期待中,終於傳來飛機的聲音,經過聯絡及辨證後,準備開始空投。裝載人員及機上空投作業人員,通常也會苦中作樂,搭配一下顏色。前三頂降落傘,通常會是紅、白、藍三色。因為泰國國旗就是這三色。推下之前,機上空投作業人員也會向地面聯絡人員預告降落傘的顏色。接著,機上空投作業人員打開機門、推下第一頂降落傘,兩包大米從天而降。運輸機繞了一圈,再來投下第二頂降落傘。再繞了一圈,投下第三頂降落傘‧‧‧投完最後一頂降落傘後,和地面人員告別,待會見!
孩子們最高興的事,不是看飛機,也不是看色彩繽紛的降落傘,而是要「撿米」。因為空投大米,雖然已經是裝了兩層麻袋,軍方還是會有很多意外的「損失」。例如:飛機飛太低,傘未全開,重落地、飛機飛太高,傘飄太遠,擦撞附近樹梢等等。最糟糕的就是「掛樹頭」!兩包大米,從天撒下,撿都無法撿,可說是軍民兩失!
意外落地的米袋,孩子們會跟著地面搬運的士兵們一起衝上去!士兵們很快扛走了成袋的大米,接著由孩子們搶著捧起地上遺落的白米。有時,搬運的士兵,還會刻意由麻袋裡捧出兩把,讓孩子們高興、高興!「撿米」就好像在收割後的稻田中「拾穗」一樣。一天下來,幾乎個個都是「滿載而歸」!這些撿來的白米,摻雜了很多的沙石,主要拿來餵雞、餵鴨。人要食用,還得花一番工夫來處理。
這一天最讓人期待的,也就是最後一刻!當所有空投任務結束時,現場的士兵們、孩子們會不約而同,一起衝到直昇機降落場中心點附近草皮上臥倒,等待運輸機從大家頭上,低空俯衝而過!一次!兩次!三次!機上空投作業人員跟大家揮手再見!孩子們期待下次再來!後來,公路通了,也就不再有這種樂趣了!
夏季的小河,是一條滾滾「黃河」。氾濫的時候,淹田、淹地、淹住家。旱季的小河,最淺的地方,水勉強可以流過,幾乎快要乾涸。旱季的小河,軍民同胞還是可以一起來個「通力合作」──「掝魚」。也就是選個魚兒會聚集的漩渦處,先割些草,堵住下游,以免魚兒趁機溜走。然後,悄悄地!儘量在不驚動魚兒的情形下,軍民一起分工合作,一部分人以木材、樹葉、沙土堵住、切斷進水。一部分人趕快開闢一條新水道。另一部分人等水流得差不多的時候,趕快以木材、樹葉、沙土堵住下游,圍了一個很大的灣塘。接下來,人無分男女老幼,地無分東西南北,大家一起輪流,幾個人為一組,你一瓢,我一盆,他一桶,一批換一批,大家懷著無比的毅力與希望,甚至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全力以赴!也自我惕厲──「水不見底,誓不為人!」大家一起堅持下去‧‧‧
兩、三個小時以後,水就快見底了!魚兒開始仰頭呼吸!部分伙伴開始抓魚,大家也不用搶,抓到的魚、蝦會集中放在一起,等「任務」完成後,「長者」會看投入及付出的程度,分給不同的魚穫,或多或少,都是皆大歡喜!最難得的是,大家一條心,團結力量大!大家都是自行參與,齊心協力,以最原始的動力,把一個大灣塘的水給舀乾了!最後,再拆除障礙、恢復水道,明年再來!
早年的密額村,大家生活艱苦而貧乏,大家總是想辦法過下去!雖然不知道未來在那裡?也不知道出路是什麼?但是,大部分人都懂得要好好活在當下!快樂的活在當下!快樂的活在青山綠水之間。那個時候的孩子們,雖然一臉純樸的稚氣,卻早已懂得快樂的分擔家計。雖然沒辦法付出什麼!也沒辦法改變什麼!至少還會主動去撿米、抓魚來「貼補家用」。從來也不曾向父母要求什麼?或是告訴父母自己不要什麼?
        密額村在行政劃分上是一個村,設有村長及村民代表會,隸屬清萊府清現縣。2009年全村居民約560戶,居民人數約3,000人。有中文小學、泰文學校各一所。現在的密額村,已經有了電,有了自來水,也有了柏油馬路,村民的生活也已經改善很多。小河依然潺潺的流,卻早已功成身退了!當年的孩子們,早已經長大成人了!由於全面發展農業,原始森林也早已經不見了!隨著泰北的安定,密額村不再是大兵鎮守的前線,而是一個寧靜蛻變中的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