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異域照片集」影音簡介


「寶島台灣」與「復興基地台灣」

寶島台灣復興基地台灣
台灣得天獨厚,屹立在太平洋上,縱使數百年來紛擾不斷,也曾讓很多人悲情、悲傷、悲痛!但始終沒有人會說不愛台灣,甚至悲情、悲傷、悲痛、激情的時候,反而會大聲說出愛台灣!
愛台灣是大家的共識,任何重大的爭議,大家搶著要表達的立場,就是愛台灣」。雖然「愛台灣」常常淪為一種口號,為了怕被認定「不愛台灣」,反而用力先喊「愛台灣」,因此,把「愛台灣」變複雜化、政治化了。
原本一句愛台灣」,只是大家由衷表達對這片地的一句感受話,有時卻讓人感到為難,甚至成了一句政治口號,真的很「糾結」
台灣除了有一個好聽又有詩意的名字,還有好山好水和好所在,四季分明、鳥語花香。美麗的台灣,不需要特別包裝,就能讓人驚艷不已,即使遊遍世界各地,台灣就是台灣,台灣永遠是一個讓人留戀的好地方。
台灣是全體中國人的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塊瑰寶,不管今天中國分幾邊,不管中國分幾部分,也不管是誰在當家作主,台灣永遠是中國人的寶島。
復興基地台灣」,雖然是當年對台灣的一個政治呼號,但迄今仍是一個貼切的呼號,台灣只是蕞爾小島,卻能影響全中國,還照耀了全中國,甚至影響全世界。
台灣除了是早年整軍經武的復興基地,更是中華文化的復興基地,也是中國人三大發明的復興基地,台灣的科技,讓世人為了亮眼,更是品質的保證,也讓寶島台灣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
中國大陸有一個走在前面的台灣,可以把適合中國人的所有模式直接引用,台灣不只是台灣的復興基地,也是中國人和中國大陸的復興基地,不管世界如何轉變,不管兩岸如何延續,寶島台灣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傲,也是永遠放不下和抱在懷裡的一塊瑰寶,是所有中國人嚮往、神遊的好地方。
很多人做夢也不曾想過,有一天會來到寶島台灣,甚至落地生根。很多人來到台灣之後,縱使千轉百迴,縱使返鄉百次,最後還是選擇在寶島台灣落葉歸土、塵歸寶島。
大家在大時代的捉弄下,或是陰錯陽差之下來到寶島台灣,有的乘著1949年的大浪來到寶島台灣,有的到了1953年、1961年、1975年才由滇緬邊區回來,有的由救總以專案或是個案接回來,有的是個人來到自己嚮往的台灣,有的外籍配偶,由另一伴接來台灣,有的為了台灣的經濟建設,而短期來台,付出一己之力,獲得基本酬不論大家來台先後,或是在台時間長短,大家都很慶幸能在寶島台灣歡喜聚首,寶島台灣成了大家的新故鄉,也是大家安身立命的好地方
可愛的寶島台灣,南腔北調和外國腔調在這裡交融,各色人士在街頭並肩而行。美味的寶島台灣,大江南北的美味,與中南半島的異域美食在這裡交匯,串成了人間的美食天堂。
不管什麼原因來到寶島台灣,幾乎沒聽說有人後悔,即使一生不如意,也很難讓人啟口說台灣不好,或是不愛台灣。
台灣呀!台灣!美麗的台灣!獨一無二的台灣!即使颱風來襲,也有中央山脈擋著,即使走過強人領導,台灣依然可以繼往開來。
台灣呀!台灣!令人嚮往的台灣!值得大家珍惜的台灣!不論是哪一個時代,不論是哪一個國度的中國人,台灣永遠是大家的希望,台灣永遠是大家的寶島,希望不要再紛紛擾擾,不要再讓愛台灣的中國人再痛心、再糾結。

邀大家來聽一曲葛蘭所唱的--台灣小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aebrT_HFrA&feature=share


陳啟趙的故事

陳啟趙的故事
民國4211日,「雲南省反共救國軍」時期,總指揮李彌將軍署名的人事命令。
陳啟趙的父親陳榮伯伯是滇緬邊區游擊隊5軍的譯電組組長,他們住美斯樂期間,他們家就在我家下方不遠處,後來,陳伯伯因健康因素,奉准離開第5軍,搬到山下回海難民村養病。
陳伯伯跟我父親非常要好,陳家和我家互動雖然不算很密切,卻有著說不出的親情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不是親戚的親戚。
陳伯母跟我家也有著一段淵源,陳伯母姓金名美琴,是雲南省耿馬縣人,還是耿馬土司的後代,陳伯母是擺夷族,非常有見識、有涵養,說起話來很像一位飽讀經書的長者,陳伯伯和陳伯母後來又搬來密額村住,我當年回美斯樂念初中,只有寒暑假才回密額家中,我很喜歡和陳伯母聊天,也很敬重陳伯母,陳伯母對我期待很高,陳伯母認為我將來不是泛泛之輩,只可惜我不夠努力,辜負了陳伯母的期待。
早年,我祖父舉家來到滇緬邊區時,和陳伯母家是鄰居,那時候,陳伯母和我姑姑已經約好要結拜為姐妹,後來因為我祖父母及姑姑們,隨第一次撤台官兵先來台灣,而錯過了這段姐妹緣。
除了我父親和陳伯伯的關係,再加上這段錯過的姐妹緣,可想而知,我家和陳家的親密程度,可以說是無聲勝有聲。
直到20幾年之後,我和陳伯伯、陳伯母的女兒玉美姐在台灣再聯繫上,那種說不出的姐弟情誼,自然就流露出來了!
當年,雖然陳伯伯因健康因素,離開了第5軍,但還是積極鼓勵他兒子啟趙哥從軍報國,後來,啟趙哥就加入了國防部情報局在泰、緬地區的武裝部隊,他擔任通信聯絡的台長,他經常隨武裝特遣隊,從泰北穿越緬甸,直驅滇緬邊區執行任務。
他們上一趟緬北,將近要一個月的腳程,途中除了要穿越蠻荒叢林,還得隨時提防緬軍或緬共,在無法避免的時候,就得正面迎戰,殺出一條血路,再繼續朝著滇緬邊區邁進,因此,特遣隊的使命,就是以武裝力量,強行穿越緬甸國境,到滇緬邊區補給或是對大陸地區執行任務。
啟趙哥經常往來緬北,他在緬北結交了一個女朋友,後來這位女朋友輾轉來到泰北找到了啟趙哥,啟趙哥決定娶她為妻,啟趙哥向部隊請了婚假,陳伯伯、陳伯母為啟趙哥辦了熱鬧的喜宴,來了許多的親朋好友,女賓相還請到第5軍朱集三師長的大女兒,也就是請到漂亮的朱萍姐擔任女賓相,真夠風光!
啟趙哥剛結婚之後兩星期,就隨武裝特遣隊再次上緬北執行任務。啟趙哥他們每趟北上,都是冒著生命的危險來執行任務,他們每次北上都有重要的任務,有時是護送武器裝備,有時是護送由台灣派來的幹部北上任職,有時是護送情報人員,有時是護送金條(在緬北變賣後,發官兵及地下情報人員薪餉)等等。
啟趙哥他們這次上緬北途中,他們在一處阿卡村寨過夜,為避免引起注意,他們特別採分散寄住方式,準備在阿卡家過夜。
沒想到,緬軍早就在阿卡寨中佈了眼線,當他們入住之後,被緬甸收買的阿卡人,就立即向緬軍通風報信,緬軍立即集結部隊前來圍剿,一時槍聲大作,啟趙哥他們立即衝出迎戰,邊戰邊撤,有的當場就犧牲了!啟趙哥原本已經脫離到安全的處所,但他不能直接離開,因為他的聯絡裝備還在阿卡家,他必須伺機去取回。
就在槍聲停歇之後,啟趙哥再度來到阿卡家附近,看來一切平靜、沒有異狀,啟趙哥立即衝入阿卡家去取聯絡裝備,沒想到緬軍早就埋伏好,等候他的到來!啟趙哥才衝入阿卡家,埋伏的緬軍就立即衝入、開槍,把啟趙哥打死在阿卡家中,啟趙哥這樣壯烈的犧牲了!
事後,啟趙哥被阿卡人草草埋葬了。
啟趙哥是獨子,他突然為國犧牲了!對陳伯伯、陳伯母打擊非常大,尤其是陳伯母,不論如何就是要找到啟趙哥的屍骨,一定要重新、好好埋葬,她花了很多錢、找了很多人幫忙去找啟趙哥的屍骨。
幾年後,有阿卡人來說:他們知道啟趙哥埋在哪裡?講好條件之後,他們同意到緬北把啟趙哥的屍骨背下來,幾個月後終於傳來好消息,他們把啟趙哥的屍骨背回來了!
問題也來了!到底要怎麼證明他們背回來的屍骨,就是啟趙哥呢?這可真考倒了大家,雖然陳伯伯、陳伯母很激動,但還是得想辦法辨認一下!
要怎麼辨認呢?那個地方、那個年頭,還沒有DNA的認定技術,除了親人在屍骨滴血測試,看看血液有沒有馬上被屍骨吸收之外,陳伯母還聽了旁人的建議:把啟趙哥穿過的衣服放在蒸籠裡蒸,如果是啟趙哥的屍骨,衣服上會出現紅點。除此之外,還有人介紹請通靈人士辨認,也就是請通靈人士在一堆相片中,找出啟趙哥的相片。
陳伯母帶著啟趙哥的妹妹,也就是玉美姐,捧著一疊照片來請通靈人士幫忙辨認,在嚴肅的氣氛中,通靈人士果真精準抽出啟趙哥的照片。
經過一連串的認定,陳伯母才篤定是啟趙哥的屍骨。
陳伯母還請人訂做了一口小棺材,經過招魂、超渡之後,陳伯伯、陳伯母把啟趙哥的屍骨重新埋葬,倆老總算了了一椿心願。
啟趙哥是許許多多在滇緬邊區為國犧牲的年輕人之一,像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因為我家和啟趙哥家的關係比較密切,也因為我要來台灣念書的前一、兩年,陳伯母又帶著生病的陳伯伯來密額村靜養,我才有機會和陳伯母聊啟趙哥的故事。
我家離陳伯母家不過百步之遙,我在等待來台分發書期間,常去和陳伯母聊天,因此,我瞭解得比較多一些,啟趙哥他是國防部情報局備案的成員,他犧牲之後,奉國防部核定撫卹在案,算是不幸中的小幸,因為,後來年邁的陳伯伯、陳伯母,就靠啟趙哥的撫恤金過日子,後來陳伯伯也過世了。
我要來台灣前向陳伯母辭行,陳伯母還很有信心地告訴我:你先去!我將來也要到台灣定居。但不久之後,就聽說陳伯母也過世了。
倒是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啟趙哥的妹妹玉美姐,後來也來台灣當外籍勞工,而且還在台灣住了很多年,直到去年我們才高興地聯繫上,讓我仿佛找到失散多年的大姐一般,她比我大三歲,在我的記憶裡,她總是一副姐姐的模樣,她也是一位很有領導魅力的孩子王。
戴嬸來台灣期間,我們陪戴嬸到桃園慈湖及大溪謁靈,我與玉姐於大溪銅像公園合影。
陳伯母把她調教得彬彬有禮、勤腳快手,到那裡都討人喜歡。即使我們20幾年不見,還是一見如故、如姐如弟,我盡力幫她申辦在台居留問題,卻一直還沒有結果。
當年,如果陳伯伯以遺族身分申請來台定居,玉美姐跟著來台灣定居,當然就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因為陳伯伯來不及以遺族身分申請來台定居,後來,玉美姐只能以外國人的身分,來台灣當外籍勞工,我很用心幫忙辦理申請國民身分,偏偏法令不通人情,甚至承辦人員也不能設身處地為烈士遺族著想,我瞭解官兵們在滇緬邊區為國家奉獻犧牲的事蹟,卻不理解承辦人員們從台北、從曼谷看天下的心態!
有些問題,推理可得,承辦人員確要照章行事:
陳伯伯在滇緬邊區游擊隊官兵,獲得入泰國籍之前就過世了!承辦人員卻要求提供泰國地方政府出具的死亡證明。
既然在入泰國籍之前就過世了!當年去哪裡登記死亡記錄?用什麼身分去登記?用什麼名字去登記?誰讓你登記?
我瞭解啟趙哥為國捐軀的故事,瞭解玉美姐的身分和處境,她是國防部撫卹在案的烈士遺族,她是滇緬邊區游擊隊」正式任命的譯電組長女兒,卻成了來台打工的外籍勞工,我握有陳伯伯當年的人事派令原件,卻只能盡力而已。
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案例,甚至有些烈士的個人資料,根本沒有報回台灣,或是還來不及報回台灣就犧牲了!真不知還有多少烈士的忠魂,在滇緬邊區的荒煙蔓草間哀嘆啊!
2012828日,滇緬邊區游擊隊」部分烈士440,已經以「雲南反共救國軍陣亡將士之靈位」總牌位,入祀台北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希望這些在滇緬邊區為國犧牲的無名烈士們、無名忠們,也能天上有知,一起享譽烈士之靈位。

黃家親戚

黃家親戚
我外婆名叫黃國英,老家住雲南省南嶠縣(現在的勐海縣)舊筍鄉,黃家在當地是很有名的大家族,之所以有名,除了是大戶人家,還很有勢力,在國家正規軍隊派駐之前,黃家擁有一股地方武力,勢力最強的時期,總兵力約400500人,類似地方自衛隊一般,由我外婆家的弟弟們領導,主要領導人是我們的四舅公黃庭珍,黃家部隊在滇南一帶擁有一定的勢力,成員多數是黃家的親戚,雖然組織不像正規部隊一般嚴密,卻非常團結、非常有向心力,在地方上也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甚至可以在地方派糧(徵糧)、放糧,民眾豐收的時候,會要求民眾多繳一些糧食屯積,除了養活部隊,在農作欠收的時候,會再發放糧食給地方民眾。
  
我的外婆黃國英。
我們的曾外祖父黃慶堂(我外婆的父親),是有識之仕,被派任為舊筍鄉鄉長,他過世之後,由次子也就是我們的二舅公黃國珍接任,二舅公有一陣子到緬甸去了,就由我們的四舅公黃庭珍接任鄉長,後來我們的二舅公又從緬甸返回,二舅公又再繼續擔任舊筍鄉鄉長,後來升任為南嶠縣縣長,直到共軍先頭部隊攻進南嶠縣時,我們的二舅公被共軍從縣政府趕出來,驚險地逃到滇緬邊區,又再輾轉逃到泰北,最後在泰北滿堂難民村過世了。
大陸網頁也有相關的記載:
舊筍大寨有100多戶漢族,上年紀的漢族村民說,他們來這裡已是第五代了,他們的祖上有四川人、江西人、貴州人,從遷移時間和祖籍地來看,西定的漢族寨與猛宋鄉保塘的漢族寨可能有淵源。漢族村民們說,他們剛來的時候沒有地種,地是傣族和布朗族的,漢人們便烤酒賣給傣族、布朗族、從而換得糧食、茶葉。清朝時漢人們不敢下壩子,壩子裡住著猛遮大土司,不許漢人進傣族寨。民國時期猛遮改為南嶠縣,漢人來當縣長,舊筍成為南嶠的一個鄉。鄉長姓黃,是普洱派來的,黃鄉長家是舊筍鄉最有錢的大戶,家裡有二、三十匹馬,經常幫佛海的茶號馱茶去緬甸,又從緬甸馱回棉花、大煙。黃鄉長的太太戴著金手鐲,體面得很,黃鄉長自己組織了一個自衛隊有九十多個人,舊筍大寨的許多漢人都去過緬甸,有個別漢人還帶回緬甸女人做老婆。1948年底帶人與猛遮壩的土司打了一仗,隨後便帶著太太兒子去了緬甸,以後再也沒有回過舊筍。1950年共產黨的部隊打過了瀾滄江,舊筍大寨的有錢漢人都跑到緬甸、泰國去了。
黃家部隊和滇南地區的募乃土司部隊,是很好的戰友關係,也經常合作、支援,募乃土司後代石炳銘叔叔所著的<雲起雲落>,對於黃家部隊與募乃土司部隊的關係,也有所描述,書中所謂的「黃氏兄弟」,指的就是我們的幾位舅公。
我在「異域故事集」所寫的「獵人頭祭神」一文中(第94頁至97頁),也有提到兩位舅公及一位表舅(四舅公黃庭珍、他兒子黃天壽、五舅公黃寶珍),被野佧喇取走人頭的故事,後來拜讀石炳銘叔叔所著的<雲起雲落>第127頁至第135頁「血染野佧山」一文中,有更清楚的敘述。
黃家的勢力在抗戰末期、國共內戰末期、「滇緬邊區游擊隊」初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因為黃家部隊算是一方之霸,當然不會等著被共軍修理,因此,在共軍進入之前,大部分黃家的親戚,就轉進滇緬邊區了!
我的外公周國泰也是黃家部隊的成員,他有自己的部隊,他的部隊是黃家部隊的一部分,成員大部分也是黃家的親戚。
我外公為了招兵買馬,他犯了一個大忌,就是:收容從別家叛逃的官兵。
我外婆曾經告戒外公說:「烏鴉飛走了樹還在!」意思就是勸外公不要再收容別人的官兵,別人遲早會找上門!但外公不以為意,還是來者不拒,進入滇緬邊區之後,還收容了李希哲的屬下,也就是收容了「雲南反共救國軍」第19路司令李希哲的叛逃屬下,可想而知,一定沒有好下場,結果,我外公在滇緬邊區,被李希哲司令派來的部隊槍殺了,也應了我外婆的耽憂。
小時候,常聽母親講述逃難的故事,母親常說:老廣人來打的時候,如何?如何?但講不清楚頭緒,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老廣人」會來打南嶠地區?
後來拜訪雷雨田將軍的時候,他的一句話,才讓我恍然大悟,雷將軍說:「93師是廣西部隊!」
抗戰末期,「中國遠征軍」下屬93師部隊,曾駐防南嶠地區,曾與黃家部隊發生衝突,因為「中國遠征軍」的主要敵人,是由新加坡經泰國、緬甸北上,攻打中國南方的日軍部隊,因此,93師部隊只是與黃家部隊發生小規模衝突,93師部隊並未全力攻打或消滅黃家部隊。
日軍的空軍,經常飛到南嶠附近來轟炸「中國遠征軍」,我媽媽說:那時侯,她們常常要「躲飛機」。
在共軍進入南嶠之前,我們的舅公們已經得到消息,知道共軍主力部隊即將攻打南嶠地區,於是商議直接南下,先進入滇緬邊區再作打算,隨後又決定與募乃土司部隊同進退,於是往西南走,開往佧喇山區會師,募乃土司部隊由石炳麟領軍,黃家部隊由我們的四舅公黃庭珍領軍,連同他兒子黃天壽及我們五舅公黃寶珍,帶著黃家主力部隊浩浩蕩蕩進入佧喇山區,沒想到除了後有共軍追趕之外,佧喇山區的佧喇部隊,早已經被共軍所掌控,隨後就被佧喇部隊包圍、要求放下武器,接著數百名黃家主力部隊,集體被佧喇部隊掃射殆盡,所有黃家主力部隊的人頭,全被佧喇部隊砍下帶走,真是名副其實的「血染野佧山」。
如果黃家部隊直接下南,就進入緬甸孟馬一帶,隨後一定全數加入由李彌中將所領導的「雲南反共救國軍」,成為一支反共勁旅,偏偏我們的兩位舅公改變主意,往西南佧喇山區走,他們自己命運和黃家部隊的歷史也走到了盡頭,一同會師進入佧喇山區的募乃土司部隊領導人石炳麟前輩及少部分屬下,殺出重圍,逃過一劫,後來他家兄弟都加入了「雲南反共救國軍」,石炳麟成為李彌中將麾下的一名反共骨幹,他的弟弟石炳鑫伯伯和我父親,還是很熟識的老戰友。
後來,部分黃家的武裝部隊,加入了李彌中將所領導的「雲南反共救國軍」,有部分黃家的親戚,1953年底1954年初,隨第一次撤台官兵來到台灣,有部分留在緬甸,有部分經緬甸來到泰北。
小時候,不論到哪裡,總覺得親戚一大堆,這要叫舅舅,那要叫姨媽,這要叫表哥,那要叫表姐,而且感覺是很親的親戚,卻又不知是什麼親屬關係?
我來到台灣的時候,也感覺到有一大堆黃家親戚,同樣感覺很親,尤其是我家剛搬到台灣的時候,黃家的姨媽們有送電鍋、熱水器等等,讓我們感到很溫暖。
我外婆有一位哥哥(大媽媽所生,另有一位妹妹),四位弟弟,我們的五位舅公中,一位未婚早逝,大舅公(黃富珍)娶一妻,二舅公(黃國珍)娶一妻一妾,三舅公(黃品珍)早逝,四舅公(黃庭珍)娶一妻四妾,五舅公(黃寶珍)娶一妻一妾,因此,我們有四位舅公結婚,加起來卻有十位舅婆,再加上我外公周國泰也是娶一妻一妾,可想而知,我們會有很多、很多舅舅和姨媽,黃家的親戚多到難以統計。由我們的外曾祖母這一代算起,現在第六代都已經出生了,黃家親戚散居各國、各地,可以說:半個地球都有黃家親戚。
  
這張照片是1949年農曆年前兩天,攝於舊筍黃家大門前,門前的春聯都已經貼好,準備要過年了!我們的四舅公黃庭珍特別由南嶠請照相師來家裡拍照,叫姪女們一起入鏡,卻只邀第五位舅婆合影,如果五位舅婆也一起合影,就更有意義了!
照片說明:不分前後排,左起:黃秀英姨媽(黃庭珍次女)、我媽媽的外婆馬氏(黃庭珍母親)、我二姨爹馬雲良(我媽媽的二姐夫)、我媽媽周玉蘭、我媽媽的四姐周玉琴、黃祖英姨媽(黃庭珍長女)、我們的四舅公黃庭珍、四舅公黃庭珍的五老婆。
黃家的親戚多到我們彼此不認得,就連張奇夫(昆沙)的參謀總長張蘇泉,他也是黃家的女婿,他的元配是我的姨媽,張蘇泉是我未曾謀面的姨爹,早年在泰北時,他和我父母都有往來。
20118月,我打算到緬甸仰光一趟,我想去探望這位未曾謀面的姨爹,我想聽一聽、聊一聊這位舉世關注的人物,他內心世界的感受是什麼?他對過往的有什麼想法?有什麼看法?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寫幾篇真情和真實的故事,遺憾的是:他已經在201163日過世了,享年84歲。
張蘇泉姨爹的前段軍旅生涯,和「滇緬邊區游擊隊」有著密切的關聯,他是遼寧莊河人,1948年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成都分校,屬黃埔第20期,1949年隨部隊撤到台灣,1959年,第一特戰總隊隊長夏超將軍,奉蔣經國先生指示率全隊1200人增援「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總指揮為柳元麟中將)」時,張蘇泉姨爹也隨夏超將軍前往增援,1961年第二次撤台時,張蘇泉姨爹沒有隨第一特戰總隊撤台而是繼續留在緬甸奉獻他的專長,他後來不僅壯大了昆沙的武裝部隊,也引起世人對昆沙和對他的關注,各方媒體都曾報導和評斷,我不願對這些報導或評斷再作翻攪,我只想瞭解張蘇泉姨爹真正的內心世界,寫他真實的內心故事而已,無奈緣分不夠,不能為他留下幾篇感性的故事,也算是一件遺憾的事。
如果來得及,如果張蘇泉姨爹願意,我們應該可以好好聊一聊,一來我們有親戚關係,二來他是黃埔的大學長,我算是黃埔的小老弟,我又曾經在泰北生活了18年,我們應該會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只可惜這一切、一切已經成遺憾的事。
後來,我和張蘇泉姨爹的大女兒碰面,這位表姐也跟我一樣,有著同樣的遺憾,她們也很想瞭解她爸爸的內心世界,她們也來不及跟她爸爸聊到內心世界的故事。
  
右邊這位是我外婆的大媽媽,左邊這位是她的女兒黃崇美,也就是我外婆同父異母的妹妹。(早年攝於台灣桃園忠貞新村)
我的外曾祖父也是一妻一妾,我外婆的媽媽是妾,她是回族馬家的女兒,因此,我們還有很多馬家的親戚,我的外曾祖父雖然娶了回族的女兒,他沒有跟著信奉回教,但很尊重我的外曾祖母,每年冬季會請回教親友宰一頭壯牛,曬成牛干巴,供我的外曾祖母慢慢享用。
我們的馬家親戚,前排左一(坐者)是我們馬氏外曾祖母的弟弟。(早年攝於台灣桃園忠貞新村)
我的這兩位外曾祖母,她跟著兒孫們一路逃到緬甸,因為兩位曾外祖母年邁,由黃家部隊成員一寨、一寨持槍強徵轎夫,一路接力抬轎逃出來,一位後來隨撤台部隊來到台灣,馬氏外曾祖母則輾轉來到泰北滿堂村,過了幾年平靜的日子。
我的這一位馬氏外曾祖母,在我出生之前,她就在泰北滿堂村過世了,後代們用回教的殯禮儀式把她安葬了,我大哥有和這位「阿祖」相處過。
我外婆因為五位女兒中,有三位嫁給回教徒,我外婆也皈依回教,而且是虔誠的回教徒,每天禮五番拜,後來她在泰北萬養村歸真(過世)。
我外婆和她其中的四位女兒合影
(攝於泰北萬養村,當時,我們的四姨媽已經過世了。)
我外公也是一妻一妾,因此,我們除了有一位「阿婆」,我們還有一位「小阿婆」。
我們的親戚,真的很多、很多,多到「四海之內皆黃家親戚」。
我們的親戚,多得有幾分憂慮,一來是因為親戚多到散居世界各地,大部分親戚沒有往來,二來因為社會形態改變了,即使住在附近,大家幾年才見面一次,有的表兄弟姐妹甚至彼此都不認識,我們這一代如此,到下一代更是完全不認識了!令人憂慮的是:那一天親戚要變成親家,如果是遠親,親上加親就罷了!萬一是生米煮成熟飯,才知道是近親關係,就令人耽心了!
我們這一代,身上有四分之一是黃家血統,對於黃家的過往,大部分親戚和我一樣,都不甚瞭解,儘管黃家的故事,只是20世紀苦難中國人,在角落發生的小故事而已,我願在老一輩還能清楚說明的時候,為黃家留下這篇小故事,給黃家親戚參考。
很多位黃家的親戚,在李彌中將領導的「雲南反共救國軍」時期、柳元麟中將領導的「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時期,以及留在泰北的第三、五兩軍中,都是重要的骨幹,我所知道的長輩有:文興洲、李保昌、張蘇泉、魯大湛、撒傑森等等...,他們都是黃家的女婿,還有很多名不見經傳的黃家親戚,一樣加入了「滇緬邊區游擊隊」的基層,他們在中華民國最黑暗的年代,獻身國家,在滇緬邊區致力反攻復國大業,雖然未竟全功,但他們付出了寶貴的青春,也承擔了大時代的使命。
我原本想把黃家各支長輩,按輩分列出一些代表人名字,讓晚輩更有所瞭解,再三考慮之後,為了尊重廣大黃家親屬的隱私權,還是點到為止、到此為止。
感謝黃祖英姨媽,詳細講述黃家親戚關係及黃家部隊狀況,也感謝王惠然表姐(黃祖英姨媽的女兒)幫忙校稿,並請其他黃家姨媽過目,讓我能順利寫完這篇故事。謝謝大家!
內容若有出入,請黃家親戚以E-mail告知,以便修正,謝謝!

sgh52118@yahoo.com.tw

群雁南飛


群雁南飛
為了避寒,為了覓食,時候到了,雁兒會成群結隊,飛向南方!
方便的時候、有假期的時候,我們也南飛,但我們不是要到南方避寒、覓食,而是要回去看看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
世界很大,有很多值得一遊的好地方,但30年來,我十次出國,有九次是到泰國。
泰國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泰國對我來說是一個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的國度,所謂熟悉是因為自己在泰國出生、成長,對泰國有一些瞭解,所謂陌生,是因為自己在泰國邊陲之地出生、成長,很多事物,早年離我們太遠,因而不甚瞭解。
儘管自己來台灣定居已經邁入32個年頭了!儘管自己早已經認定台灣是安身立命的所在,也在台灣打拚30幾年了!卻一直無法忘懷那出生、成長的18年。
泰國這個以佛心為懷的國度,對長輩及我們有著寬容和接納的情義,這種情懷,對我們來說是剪不斷、理不清的糾結。
泰國對我們來說,情義有如養父母,雖然不是親生的父母,卻有著難以割捨、有如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的情義。
每次飛機降落,一股熟悉的感覺和一串串的記憶,立即湧上心頭,每次搭機離開,隨著窗外景緻的模糊,內心總會不自覺的澎湃:我將再來!
我們這種群雁南飛的情懷,很難用文字來完全表達,即使是身邊人,如果沒有共同的經歷和共同的記憶,也很難理解:群雁為何喜歡南飛?
  
中華民國備役憲兵少校與泰國海軍憲兵寶寶合影。
回頭想想:當年,我們在別人的國家出生、成長、寄居,雖然有些無奈,但一路走來,我們並沒有什麼悲情,反而是:留下許多回憶和值得留戀的地方。
早年,長輩們困在泰北山區,除了隨遇而安,長輩們很快就融入當地生活,和各民族和諧相處,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能伸能屈的韌性和特質,但沒有大漢民族的霸氣,也沒有來到蠻夷之邦自以為是的姿態,反而是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做基礎,就地向各民族學習生存之道、就地紮根、綿延。
長輩們走過千山萬水,用青春熬過了丕變的時局,帶領我們走出了泰北,也走進了世界。
數十年過去,我們的泰北情懷,已經昇華為泰國情懷
儘管自己已經不可能再回泰國定居、長住,儘管自己已經變成了觀光客,但永遠還是心繫泰國,尤其是去年底,在網路看到:對長輩及我們有著寬容和接納情義的泰皇美蓬,125日生日時,高齡現身、致詞、閉幕的情形,內心有著幾分激動和深深感念情懷,也有幾分感觸。
泰皇蒲美蓬18歲就登基,早年,長輩們都稱他是泰國小皇60幾年過去,泰皇蒲美蓬已經85歲了,他是當今在位最久的國王。
祝福泰皇美蓬,也祝福這個有情有義的國度--泰國。
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