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從少年到白頭,到底錯在哪裡?

從少年到白頭,到底錯在哪裡?
筆者父親年輕時著軍服照片。
傳統的中國人,自幼就教忠、教孝,最好能盡大忠、盡大孝!如果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就要移孝作忠,也就是為國家盡大忠,為民族盡大孝。
當國家需要的時候,國民站出來為國家盡大忠,為民族盡大孝,是一件理所當然和天經地義的事。
一位母親或是一個家庭,把自己的骨肉或家人,送到前線去保國衛民,隨時可能為國捐軀,對一位母親或是一個家庭來說,不僅只是骨肉親人離散,孩子親人可能一去不回!
在動盪的年代,要把孩子獻給國家、送上戰場,是一份千難萬難,卻又不得不割捨的大愛,更是一件何其偉大的事啊!
不論是參加什麼樣神聖的戰爭,不都是要犧牲一群有血有淚的年輕人,所謂「神聖」,不都是為了鼓勵年輕人慷慨走向戰場,勇敢地去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講法。
一位母親辛苦地把孩子拉拔長大,萬般不捨地把孩子獻給了國家,為的就是要保國衛民,母親也只能鼓勵孩子移孝作忠,孩子只能奮勇地向前衝鋒陷陣,母子一同感受為國家盡大忠,為民族盡大孝的榮耀
一位軍人在戰場上,只是長官的一顆小棋子,沒有一場戰役是不流血或是不犧牲的!在戰場倒下幾個,又補充了幾個,也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一場戰役會犧牲一群有血有淚的年輕人,也是意料中的事,只是不確定會犧牲了哪幾家的孩子罷了!
一位年輕人在戰場上為國家盡大忠盡大孝,有的只是一股熱血,為的是無可逃避的時代使命!在戰場上吃盡苦頭,還得隨時與陣地共存亡,大時代的使命,激勵著大家奮勇向前,激昂的士氣,驅使大家爭相準備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
在戰場上,即使有血有淚,也得先學會槍殺敵人,在戰場上,有我無敵,有敵豈能有我?在手足相殘的年代,即使槍口對著面貌和自己相仿的「敵人」,含淚也得扣下板機。
軍人不能不上戰場,也不能選擇戰場,只要國家民族需求,隨時都得走向戰場,一位縱橫沙場大命不死的老兵,數著身上光榮的槍疤,算著一場場要命的戰役,他可以再回戰場,他可以倒在敵人的槍下,他卻無法接受被他熱愛國家遺棄的事實!
不論哪一個時代,哪一段過往,哪一場戰役,哪一位人物,一定有正向的一面,也一定有需要檢討改進的一面,不論有功也好!有過也好!當下都是高層領導者的抉擇,在下的卒子,只能奮勇向前去執行領導者的意志,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即使浴血,卒子也得奮戰,不論有功或有過,都應該由領導者概括承受,不該牽連卒子一刀切斷!
軍人的天職就是效忠國家,服從長官,在任何的情況下,國家或是長官,都不該遺棄一兵一卒,以色列人以「千俘換一卒」,是絕對值得的事,也是非常划算的交易,以色列人真的很聰明
真想不到,都已經21世紀了,還有一個國家,真的千俘換一卒」來拯救自己的子弟兵,真的令人感動,也令人感慨啊!
老兵於抗戰期間入伍,1945年是威震中外的中國遠征軍,抗戰勝利,是光榮返回昆明服務的國軍,1949年內戰之後轉進緬甸,部隊的番號依次是:雲南游擊軍」、「雲南反共救國軍」、「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後來變成了「流浪的孤軍」,1961年進入泰國後,變成了「中國軍隊難民」,最後變成了「移民泰國志願軍」,老兵一生苦難的際遇,老兵曾經感嘆地寫下:一生皆由命,半點不由人!
當大家在傾聽這一群老兵故事的同時,國家是不是也該給予這一群老兵,一個合理的交代?否則,將如何教忠、教孝於繼起之後代子孫?
1983年初,老兵於泰北奉准長假,自行來台,持著外國的護照,回到自己的國家,與闊別30年的老母親於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相擁團聚,老兵從軍報國41年,年華逝去青春不再,從少年到白頭,到底錯在哪裡?
如果老兵們不是因為走投無路而向泰國政府賣命,如果不是因為賣命而換得一紙身分證,老兵豈有自行回國的一天?更遑論想要母子相擁團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